霜薤白,野藠香(泥土芬芳)
屋后本是一片黃土坡、荒草地,勤勞的鄉(xiāng)鄰開荒種地,按季節(jié)栽上黃豆、花生、綠豆、油菜等作物。土地雖貧瘠,但鄉(xiāng)鄰們依然辛勤耕作。他們有一個樸素的想法——自己動手,豐衣足食,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。只要肯流汗,總會有收獲。
農(nóng)作物長勢似乎不盡如人意,但有一種我們叫做“野藠子”的植物卻茂盛得很。野藠子儼然是我們經(jīng)常食用的那種藠頭的翻版。一如藠頭青翠的顏色,一如藠頭狹長的體型,野藠子外形有點類似蔥,但比蔥長得高了許多,圓圓的葉子細長,不及蒜苗葉寬大。
野藠子有發(fā)達的根系,一頭扎入土地里,恣意地生長。舉目一望,這里一叢,那里幾棵,甚至從莊稼的頭上冒了出來,像在展示它旺盛的生命力。有風(fēng)吹過,它便左搖右晃,更像是炫耀它苗條的身段。成熟了的野藠子會開出淡紫色的小花,在太陽底下散發(fā)出淡雅的香氣。長在莊稼地里的野藠子可以供人食用,味道卻絲毫不遜色于藠頭。
采摘野藠子應(yīng)該用手指掐,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野藠子苗的身子,輕輕一掐,就斷了;掐得多了,青翠欲滴的野藠子還會流出綠汁來。吃藠頭一般不吃葉,主要吃它的頭。藠頭學(xué)名薤,“綠葵含露,白薤負霜”。藠頭成熟后,從土里扯出來,個大肥厚,潔白晶瑩。野藠子則反之,因野藠頭細小,主要是吃它的葉苗。
嫩嫩的野藠子葉摘回家,用清水稍微沖洗干凈,主要有兩種吃法:做湯和炒雞蛋。加入油鹽后的水燒開鍋后,將切成小段的野藠子葉放進去,再撒上干辣椒末,任沸騰的湯水滾燙兩個回合,一碗熱氣騰騰的野藠子湯就可以享用了。鄉(xiāng)里人有個傷風(fēng)感冒、頭痛鼻塞的,都喜歡喝上一大碗野藠子湯,驅(qū)散寒氣。
當(dāng)然,我最喜歡吃的是野藠子煎雞蛋。其做法簡單而味道好,是我學(xué)會做的第一道菜。
將洗凈后的野藠子葉切碎,和雞蛋、鹽、辣椒粉一塊攪拌均勻,調(diào)成糊狀,馬上倒入加了油且燒紅的鍋里,滋滋聲里,熱氣升起,待一面煎得金黃了,迅即煎另一面。這道野藠子煎雞蛋,拿捏好火候是關(guān)鍵,太過易燒焦,火候不到里面熟不透。一道金黃中透出碧綠、軟嫩噴香的野藠子煎雞蛋讓我童年的記憶芳香四溢。
明年挑個五月里明媚的天回老家去,不知道能不能在路邊或屋后的黃土坡上邂逅那一抹水靈的綠色,和那個在無憂歲月里采擷快樂的少年?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0年11月28日 08 版)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